根据我们所熟悉的抗战背景影视作品,时常可以观察到中国军队运用大刀的情景,然而在真实的抗日战争期间,无论是国民党部队还是八路军、新四军,都更倾向于采用刺刀,或者使用长矛,而较少使用大刀,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必须明白,运用简陋武器战斗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民间流传的尺寸说法,即长度增加则威力增强,采用更长的家伙可以在不贴近对手时实施打击,既能扩大打击区域,又能与敌人保持距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自身安全。因此不难发现,古代军队对长枪和长剑的制造极为看重,而刺刀的尺寸明显超过普通大刀,所以在搏斗时更具优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的38式步枪其标准长度为1.28米,一旦安装上51厘米的30式刺刀,其总长度便能达到1.7米以上。在抗日战争年代,日军士兵的平均体高介于1.55米至1.6米之间,这种枪械设计恰好能够有效克服日军士兵身材相对较矮的不足之处。

那个时期解放军的装备以中正式步枪和汉阳造为主,不过中正式步枪整体长度达到1.11米,即便装上刺刀,其长度仍不及日军同类兵器,解放军配备的刺刀在质量上也不如日军的30式刺刀,千万别小瞧这小小的刺刀,制作起来并非易事,抗战期间中国确实无法生产出30式刺刀这种级别的兵器,30式刺刀虽然重量较轻,却非常坚固,而且极其锋利。

日本从明治维新起就特别看重拼刺刀,他们最初掌握的拼刺技巧是从法国人那里学来的。1904年旅顺口争夺战期间,日军集结了3000名敢死队员,手持刺刀向俄军发起冲击。尽管日军自身伤亡巨大,但他们的突袭确实让沙俄军队感到十分意外,给沙俄方面也带来了不小的损失。1905年黑沟台发生激战,日军与沙俄军展开激烈肉搏,最终日军取得压倒性胜利。

这一战例,以白刃战为题材,被日军编入1909年的《步兵操典》,并确定为训练中的必要内容。而且拼刺刀契合日本所谓的“武士道”理念,日本拼刺刀的技艺十分基础,所有技艺都围绕刺击,格挡,拨开这三个动作展开,然而为了这几个简单的动作,每位日本士兵都要反复练习千百遍,从而形成了肌肉型的记忆或本能反应。

在那场全球性冲突期间,中国军队与盟军士兵在遭遇日方部队时均面临严峻挑战,双方在近战交锋中都承受着巨大压力。日军还持续进行实战复盘,特别是在二战中,前线日军会分析同美军,英军,加拿大,以及解放军拼刺时的得失,据此制定不同的对抗方法,例如面对欧美士兵时,鉴于他们身高臂长具备距离上的便利,日军就选择近身肉搏。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共制造了八百四十万柄三十式格斗刀具,这种刀具不仅能够装备在三十八式步枪上,还可以安装到九十九式轻型机枪以及百式突击步枪上,全球范围内或许难以寻觅第二个国家会将格斗刀具配备在突击步枪上,由此可见日本对于格斗刀具的偏爱与执着达到了何种程度。

有人提及,二十九军大刀队同样能够击败日寇,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该部队征召的战士中多数掌握传统武术技艺,并且聘请专家实施长期指导。因此,二十九军大刀队在喜峰口遭遇战中,还配备了众多手枪,机枪等现代火器。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中日军队频繁发生冲突,许多新兵入伍后仅一个月就匆忙被派往前线,完全没有机会接受长时间的传统式训练。因此许多战士更愿意选用长矛而非大刀,至少长矛能在短时间内阻止敌军靠近,并且中国武术流传着这样一种见解,即所有武艺之中,唯有迅捷才能克敌制胜,大刀因为过于沉重,若非具备足够力量便难以灵活操控。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兵刃让解放军承受了许多磨难,有老兵回忆说:“三个日本兵用兵刃掀翻了咱们一个排。”为了在肉搏战中占据上风,八路军曾聘请投降的日本战俘当教练,国民党部队也特意研究过日军兵刃技巧,获得了一些成效。

抗日战争年代,解放军在肉搏战中难以战胜日军,另有一个关键因素是伙食状况。当时解放军,除了第五军、74军等少数精锐部队的战士能吃饱外,其余部队的士兵都难以获得足够食物,更谈不上营养补充。相比之下,日本士兵虽然身材偏小,却能确保基础营养,对油脂盐分等物资都有合理配给,因此在体格上更胜一筹。

当然,中国驻印军的伙食情况确实优于日军,美国人对此颇为关注,他们监督中国士兵服用维生素片,以此确保营养供给,同时防止国民党方面出现中饱私囊的现象。在反攻缅甸的战役中,新一军和新六军便展现出对日军的绝对压制力,这充分证明,只要解放军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并且训练到位,其战斗力完全可以与日军相媲美。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