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王旗新地名揭晓,背后故事让人感慨不已
:在家里翻到一本尘封已久的地名录,书中的一个个乡名里巷,宛如一帧帧斑驳的旧影。
每个村落都拥有一袭或俚或雅的称谓,每袭称谓皆蕴含着独特的渊源。
这些村落里或许便有你魂牵梦萦的梓里,或许是你蹒跚学步的故园,不妨聊聊你对那片土地的专属记忆吧。
今日撷取的地名录是四子王旗部分:乌兰哈达苏木:哈布其勒、尚德、萨齐、达郎、白彦呼舒、巴音朱日和、恩格尔、台吉敖包;大井坡乡:大井坡、老圈滩、泉子滩、榆树沟、于家壕、白林地、小万一号、西茅庵、哈彦忽洞、官牛犋、海卜子、小白林地、托城卜子;吉生太乡:北吉生太、中号、前德力素忽洞、公合成、下古营、前古营、城卜子、塘坊卜子、席边河;大黑河乡:巨龙太、蒙家村、大黑河、小滩子、四十顷地、大杨油坊。
红格尔苏木:希拉其林庙、达忽拉、哈登补力格、乌兰呼都格、阿日德日素、温浩尔、乌兰额日格、包楞德日素;吉尔嘎朗图苏木:伊和吾素、扎木音吉尔嘎朗图、乌布日音吾素、浩台;查干敖包苏木:补勒太、恩格尔、萨拉高勒、达布苏、霍热哈登呼舒白音朝克图苏木:宝意音苏木、青替呼苏、阿吉格、查干达楞、夏日查布、阿门吾素、鲁格;
热点
颇堪玩味的是,现今的世人,对着几百年前的宫闱秘辛,能将人脉纠葛剖析得鞭辟入里,可一旦谈及自家桑梓的村名来历,却往往面露颟顸之色。
前些日子,我在斗室里寻得一本陈旧的地名录,四子王旗的地名,像一串串尘封的符码,瞬时将我拽回了儿时。
“哈布其勒”、“萨齐”、“达郎”,这些浸润着浓郁草原风情的名讳,你若要字正腔圆地道出,舌头都得打几个结。
然而,它们背后,却封存着这片沃土的隐秘。
试想,一袭名讳,需历经多少代人的耳提面命,方能沿袭至今?
它或许镌刻着水源的方位,亦或缅怀着一位彪炳史册的英杰,甚或仅仅是因为那儿生长着一株卓尔不群的树木。
譬如“大井坡”,直截了当,望文生义,便知那里定然有一眼老井,且地势颇为峻峭。
然你可曾设想,为何这口井如此举足轻重,竟能成为一个聚落的代名词?
往昔岁月,水便是维系生计的命脉,一口甘冽的井水,便能泽被一方黎庶。
故而,这“大井坡”三字,蕴藏着对生存的渴求,是人类与自然角力的缩影。
再瞧“四十顷地”,这名讳则愈发直白。
四十顷地,约莫有多广袤?
或许便是村中父老乡亲赖以糊口的全部家当。
这名讳,饱含着一种质朴的土地情结,亦寄托着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何人会如此锱铢必较地丈量土地,进而直接以面积来命名?
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某些轶事?
抑或是当年均分田地之时,为了纪念那次公允的分配?
或许有人会诟病,这些地名过于乡土气息,不够时髦洋气。
然我以为,土到极致便是弄潮。
这些名讳,未经任何雕琢,直抒胸臆地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与思绪。
它们是鲜活的历史,是这片土地的基因谱。
可时至今日,愈来愈多的韶华之年背井离乡,蜂拥至都市。
这些地名,也逐渐被尘封于记忆的角落。
孩童们只会说,我家在“某某市”,鲜有人会引以为傲地说,我家在“哈布其勒”。
此番景象,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一方面,我们希冀更美好的生活,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间,舍弃了自己的根脉?
当我们习惯以冰冷的数字与符号来界定自身,是否也丧失了对土地的眷恋与对传统的敬畏?
当然,亦有人认为,时代嬗变,地名亦应与时俱进。
营建一些诸如“香榭丽舍村”、“维多利亚花园”之类,听起来何其高屋建瓴。
然此种做法,当真妥帖?
莫非我们非得借用他者的文化来粉饰自身,方能寻得自信?
须知,一处地名,不仅仅是一枚符号,更是一份身份认同。
它联结着过去与将来,联结着人与土地。
倘若我们连自己的名讳都遗忘了,又该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安身立命?
眼下,各地都在推行乡村振兴,然我以为,振兴乡村,不仅在于发展经济,更在于守护好乡村的文脉。
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名,正是乡村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守护它们,便是守护我们的根,守护我们的记忆。
恰如那本尘封已久的地名录,它不仅是一册书卷,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
当我们翻阅它的时候,我们不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聆听这片土地的低吟。
而这低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