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命悬于谈判桌!特朗普赢了,普京没输?美俄峰会没声明,却悄悄定了乌克兰的命?
阿拉斯加峰会以无联合声明落幕,但美俄领导人各取所需。普京成为十多年来踏上美国领土的俄罗斯总统,此举被俄媒称为“西方孤立政策的崩溃”。
特朗普则通过峰会推进“百日停战”竞选承诺,并暂缓对俄新制裁。双方未达成乌克兰停火协议,但同意就技术性议题继续磋商,包括能源设施停火、交换战俘及部分解除农产品制裁。
战场现实是谈判的基础,俄军已控制乌东18.3%领土,在卢甘斯克等四州掌握85%区域,仅7月又新增712平方公里占领区,乌军反攻能力接近枯竭。
领土交易成为博弈焦点
普京提出两阶段停火方案,立即冻结战线,乌军撤出顿涅茨克剩余据点;乌克兰需承认俄对克里米亚及整个顿巴斯地区的主权,俄方仅愿“归还”苏梅州等少量缓冲区。
特朗普曾公开暗示“土地交换能使双方受益”,但未透露细节。这一立场与俄方形成默契,却引发乌克兰及欧洲反弹。
泽连斯基援引宪法第73条“领土不可让渡”,强调任何协议必须包含乌克兰参与。
8月9日,英法德等六国与欧盟发表联合声明,坚持三大原则,乌克兰必须在场、停火先于领土谈判、协议需含对乌安全保障。
法国总统马克龙警告,“欧洲安全不容牺牲,我们不是旁观者!”然而声明中“乌克兰不会将俄罗斯未实际占领的领土交给俄方”的措辞,实际默认了俄控区现状,较此前要求俄退出克里米亚的立场大幅倒退。
美俄的战略算盘
普京的核心目标是打破外交孤立与经济围堵。俄经济面临压力,截至7月底财政赤字达4.9万亿卢布(约614亿美元),超全年计划1.1万亿卢布。
但能源出口仍提供缓冲空间,俄方借峰会推迟美石油制裁,争取战场时间。特朗普则着眼国内政治,会晤前支持率低迷,急需外交突破。
私下要求乌克兰以锂、稀土等矿产收益的50%抵扣美国600亿美元军援债务,并将阿拉斯加作为北极资源合作跳板。
美俄正磋商恢复天然气进口及稀土开发,后者是特朗普“再工业化”战略关键资源。
欧洲与乌克兰的困境
欧洲两次遭美俄“越顶外交”架空。2月美俄外长利雅得密谈排除欧洲,8月阿拉斯加峰会再度复制该模式。
德国防长直言“领土让步等于投降”,波兰议员警告“今天卖乌克兰,明天普京就打波兰”。
但欧洲内部团结存裂痕,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主张务实接受现状,与法德强硬派分歧明显。
乌克兰面临双重挤压。泽连斯基试图联合欧洲争夺话语权,但战场劣势削弱谈判筹码。
俄军近期在恰索夫亚尔镇突破乌防线,无人机日夜袭击基辅等城市。若特朗普切断剩余军援,即使欧洲增援,乌军也难以维持战线。
技术性协议与资源交易
尽管领土问题无解,美俄仍可能达成三项具体协议,空中停火,暂停对能源设施、城市的无人机及导弹袭击,减少平民伤亡;
人道走廊与战俘交换,开放扎波罗热前线通道;制裁部分松绑,美方拟解除俄农产品出口限制,恢复SWIFT系统部分权限,换取俄承诺不扩大军事行动。
资源合作成为隐藏议程。俄方提出共建北极航道物流体系,美方则推动阿拉斯加稀土联合开发。
1867年沙俄出售阿拉斯加时未勘探的稀土矿藏,如今成为特朗普“再工业化”战略的关键筹码,而俄方急需外资开发北极资源以填补财政赤字。
程序正义之争
谈判程序暴露大国强权逻辑。俄方主张“先由美俄定框架,再邀乌克兰执行”,实质否定乌方主权主体资格。
若泽连斯基被排除在最终协议外,等同于承认“大国决定小国命运”的丛林法则。基辅法律学者指出,此举将动摇联合国宪章确立的战后秩序。
欧洲试图通过联合声明争夺话语权,但德法领导人仅获特朗普视频通报会议概要,未获邀参与核心谈判。
欧盟外交高级代表博雷利坦言,“若美俄私相授受,北约联盟将面临解体危机。”阿拉斯加峰会折射出国际政治的现实逻辑,大国博弈无绝对胜负,只有利益置换。
普京以外交破局换取经济喘息,特朗普以和平旗帜兑换竞选筹码,而乌克兰的领土与主权,仍在美俄交易的祭坛上等待的天平。
最后不得不思考美俄用乌克兰领土做交易,是 “务实的和平” 还是 “强权的霸凌”?小国的主权,真的可以被大国拿来换利益吗?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