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80年,石破茂还在玩文字游戏,没有原子弹中国赢不了吗?
日本首相石破茂站在“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的讲台上,身后是天皇夫妇的画像,面前是4500名政要、战殁者遗属和媒体记者。
他开口第一句话是,“自那场大战结束至今已过去80年。”
台下寂静无声,但亚洲各国的外交抗议信正飞向东京。
这场演讲被日本媒体称为“历史性转折”,因为石破茂说出了时隔13年未见的词,“反省”。
中国驻日大使馆连夜召开记者会时,发言人指尖敲着讲稿冷峻发问,“为何只反省‘走错路’,却绝口不提对谁犯了错?”
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走进靖国神社深深鞠躬,石破茂则以自民党总裁名义献上祭祀费。
神社里供奉的14名甲级战犯牌位前,新添的菊花还带着露水。
石破茂的演讲稿里藏着精心设计的语言陷阱。
他提到“绝不能重演战争的惨祸”,强调“铭记战争的反省与教训”,甚至说出“日本今日和平建立在战殁者生命之上”。
这些看似诚恳的表述,在历史学者眼中却是赤裸裸的偷换概念。
日本共同社当场戳穿谜底,首相“反省”的对象并非侵略行为,而是“日本走向战争的过程”。
他惋惜的是“战败”本身,而非“为何成为加害者”。
这种话术延续了2013年安倍晋三开创的套路,当年安倍删除了历任首相沿用的“加害责任”表述,改用模糊的“直面历史”。
连这点“文字魔术”都触怒了日本右翼。
极右团体“日本会议”公开发声明斥责石破茂搞“政治操作”,自民党内有人大骂这是“重启谢罪外交”,声称安倍2015年的“战后谈话”早该为历史问题画句号。
追悼仪式开始前7小时,靖国神社已人头攒动。
小泉进次郎穿着黑色西装踏入拜殿,这是石破内阁成立后首位阁僚正式参拜。
跨党派议员联盟“大家一起参拜靖国神社会”的96名成员集体鞠躬,其中包括自民党干事长代理萩生田光一。
中国驻日使馆的抗议声明直指核心,这里供奉着策划南京大屠杀的松井石根、签署偷袭珍珠港命令的永野修身等14名甲级战犯。
游就馆里陈列的零式战机旁,说明牌写着“为解放亚洲而战”,731部队的细菌实验资料被锁在地下室从不展出。
这种分裂在时间线上尤为刺眼。
1995年8月15日,首相村山富市在相同场合承认“殖民统治与侵略”,向亚洲致歉;2025年的同一天,石破茂的字典里只剩下“终战”和“牺牲”。
在首相官邸的秘密会议中,官员们讨论着如何应对中韩索赔,他们引用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朝鲜人暴动”的谣言,暗示“受害者也会施暴”。
长崎和平公园的原子弹资料馆里,参观者常听到这样的私语,“要不是美国投下原子弹,我们本可以战胜......”这种论调源自日本右翼的经典话术,将战败归咎于美军压倒性武力,否认中国战场拖住80%日本陆军的事实。
这种认知在政界高层同样流行。
2025年3月,石破茂拒绝发表战败80周年官方谈话,转而成立学者团体研究“军部失控原因”。
被追问强征慰安妇问题时,外务省官员反问记者,“当时朝鲜女性都是自愿签合同的吧?”
柏林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群的地底档案馆,保存着纳粹详细屠杀记录。
德国法律规定,公开否认大屠杀可判刑5年,教科书用12页剖析奥斯维辛。
反观日本教科书平均仅用1.5页描述侵华战争,且回避具体伤亡数字。
慕尼黑大学战后史研究所的对比数据显示,日本政要公开反省战争的频率仅为德国的1/7,历史教材中战争罪行篇幅不足德国1/5。
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时,日本首相正把甲级战犯称为“为国捐躯的英灵”。
同一天,北京外交部大厅。
王毅外长面对镜头逐字宣读,“日本试图美化侵略、篡改历史的行为,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他身后的电子屏闪过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731部队活体实验档案。
韩国总统李在明虽敦促日本“正视痛苦历史”,但美日韩同盟框架削弱了韩方立场。
日本政府当天公布了“台海有事”冲绳撤侨计划,声称要用军舰6天撤离12万人。
这份以中国为假想敌的文件,与石破茂口中的“和平誓言”同时出现在首相官网。
追悼仪式散场时,武道馆外爆发两派冲突。
右翼团体高唱军歌《同期之樱》,卡车喇叭循环播放“支那捏造南京大屠杀”。
另一侧,市民团体“和平之舟”举起中韩英三语标语,“不准忘记加害责任!”
警察用人墙隔开双方,电车在硝烟味中驶过靖国神社前的铁轨。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