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连更挑战赛#凌崇恩未曾有过一次奔跑之举,却推动社会迈出了意义深远的一大步。往昔,谈及残疾人,人们脑海中往往率先浮现“可怜、励志、需获施舍”等印象。凌崇恩凭借 597 分的优异成绩、四里蜿蜒的山路、两根坚实的拐杖以及一封姗姗来迟的录取通知书,成功撕开了这一固有叙事的缺口——他首先是一名满怀憧憬与梦想的“考生”,其次才是一位依赖轮椅出行的“少年”。这种身份排序的颠覆性转变,正悄然重塑着公众认知的三重维度。

从“同情”到“共情”:将弱者叙事转变为平等叙事

他的事迹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后,留言区里“他比我更配得上大学”的评价屡见不鲜。在这句评价背后,公众首次将残疾人与自身置于同一竞争赛道,以相同的标准去衡量。当“优秀”成为其首要标签,“残疾”退居为背景元素,同情便自然而然地升华为共情——既能深切理解他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又能由衷认可他所展现出的强大意志。

从“个案”到“通案”:让制度关照群体

宁夏大学将凌崇恩的学籍永久保留为“荣誉学位”;国家电网以他的名义捐建 100 套光伏微电站;省卫健委连夜颁布《关于建立青少年残疾筛查“一人一档”的通知》。一个少年的力量,将原本各自为政的部门汇聚于同一张会议桌前:卫健、教育、民政、电网、高校、媒体等各方力量,首次为构建一条完整的“无障碍链条”共同学习、协同推进。凌崇恩不再是孤立的“特殊个例”,而是成为检验制度完善程度的“通用样本”。

从“可见”到“可及”:把道德感动转化为技术方案

过去,“无障碍”于许多人而言,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凌崇恩求学路上的四里山路、趴卷考试的艰难、止痛片的苦涩以及拐杖的支撑,将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公众开始深入追问:为何山路尚未安装护栏?为何考场不能提前配备升降桌?当问题被逐一细化,解决方案也随之应运而生——会理县政府已决定将通校公路纳入“以工代赈”项目;省考试院宣布自 2026 年起全面启用“残疾考生数字绿色平台”,实现在线申请、远程评估、一次办结。技术为善意提供了坚实的落脚点。

从“标签”到“资源”:重塑残疾人自我认同

最为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残疾人群体内部。凉山州首位轮椅上的高三学生阿西(化名)在作文中深情写道:“凌崇恩让我坚信,我能够凭借自身努力考出去,而非依靠‘照顾’走出困境。”当“残疾”不再是限制发展的天花板,而是成为合理分配资源的触发点,轮椅少年们开始用“我要”“我能”“我值得”书写属于自己的未来。

凌崇恩虽未能踏入大学课堂,却成功走进了制度改革的议事日程,走进了公众情感的深层内核,更走进了千千万万残疾少年的自我期许之中。他让社会首次意识到: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并非在于为残疾人修建了多少坡道,而在于是否将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同行伙伴。当有朝一日,人们谈及残疾人时,不再脱口而出“真可怜”,而是称赞“他考得真好”“他设计的那款 APP 真方便”,凌崇恩的拐杖才算真正卸下——彼时,社会将不再需要特殊的关照,而是实现真正的平等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