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印巴边境上空硝烟弥漫,一场激烈的空战让一枚中国制造的霹雳-15E超视距空空导弹的残骸意外坠入印度旁遮普邦的霍希亚尔普尔地区。这块从天而降的“宝贝”瞬间成了印度国内的焦点,舆论沸腾,不少印度人摩拳擦掌,觉得捡到宝了。

他们认为,只要把这枚导弹的残骸研究透彻,逆向工程搞清楚它的技术秘密,就能揪出中国导弹的设计短板,为未来对抗中国空军攒点底气。

然而,三个多月过去了,印度的研究进展却毫无起色。无奈之下,自知啃不动霹雳-15E这块硬骨头的印度,索性找到了一旁跃跃欲试的日本当外援。

近日,综合多家媒体报道称,日本的电子战和雷达专家已获印度政府批准,得以近距离检查霹雳-15E导弹的残骸。按照印媒的说法,印度还将与日本分享导弹的导引头算法、数据链加密协议和电子对抗措施(ECCM)等核心数据。

事实上,印度的无奈背后是其国防工业体系的尴尬现状。虽然印度近年来在导弹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其在高端电子和导弹技术方面的短板依然明显。

霹雳-15E作为中国近年来推出的先进空空导弹,采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等先进技术,这些都是印度目前难以企及的。

以导弹导引头为例,霹雳-15E采用的主动相控阵(AESA)雷达导引头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导引头之一,其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和抗干扰能力是导弹性能的关键。印度虽然也在研发类似技术,但距离实用化还有相当距离。

此前有消息称,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花费数年时间研制的"阿斯特拉"导弹,其导引头性能仅相当于中国上一代产品。

面对这样的技术鸿沟,印度不得不寻求外援。而日本恰恰在电子技术、特别是雷达信号处理和电子战领域拥有深厚积累。日本的三菱电机、东芝等公司在军用电子设备领域享有盛誉,其研制的J/APG-2有源相控阵雷达性能先进,广泛装备于日本航空自卫队的F-2战斗机。

对于印度来说,与日本合作可谓一举多得。

首先,可以借助日本的技术实力,快速解析霹雳-15E的技术细节,为印度国产导弹的发展提供参考。

其次,通过分享情报,可以加强与日本的军事技术合作,为未来引进更多先进技术铺路。

最后,这也是印度试图融入美日主导的"印太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提升印度在地区安全架构中的地位。

而对于日本来说,这次能够近距离接触中国先进导弹技术,无疑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近年来,随着中国空军实力的快速提升,特别是歼-20、歼-16等先进战机的批量服役,日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空中压力。这些战机配备的霹雳-15导弹射程可达300公里,远超日本现有空空导弹的性能,对日本的防空体系构成了严重威胁。

通过研究霹雳-15E的残骸,日本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中国导弹的真实性能。特别是在导引头算法、数据链加密和电子对抗措施等方面,这些信息对于日本改进自身的空空导弹和电子战系统至关重要。

比如,AESA导引头的信号处理算法和抗干扰能力,可以帮助日本改进自己的机载雷达和电子战系统。数据链加密协议的破解,则可能让日本找到干扰或欺骗霹雳-15系列导弹的方法。此外,霹雳-15E的双脉冲火箭发动机和推进系统设计,也可能为日本的下一代空空导弹提供参考。

不过话说回来,印度和日本的这场联合逆向工程,未必能如愿以偿。为什么?因为印度捡到的霹雳-15E残骸,生产日期是2015年。这可是十年前的技术了。更别提,霹雳-15E是外贸版,性能比解放军自用的霹雳-15差了一大截。

据公开信息,霹雳-15的射程可达200-300公里,而外贸版的霹雳-15E只有145公里,导引头和数据链的复杂程度也远不如自用版。

更重要的是,中国这些年并未止步不前。霹雳-15早已升级迭代,甚至更先进的霹雳-17导弹(射程据称超过400公里)已经问世。印度和日本就算把霹雳-15E研究透了,拿到手的也只是中国十年前的老技术,对破解中国现役导弹的威胁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实质帮助。

再者,逆向工程本身就是个高难度的活。霹雳-15E的AESA导引头和数据链系统,涉及复杂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算法,即便日本技术再牛,短时间内也很难完全吃透。

更何况,导弹的性能不仅取决于硬件,还与发射平台的雷达、数据链和战术运用密切相关。印度和日本就算破解了残骸的部分秘密,也未必能转化为实战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