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搞定四外援,广东疯了?不签大牌,专捡“便宜货”,朱芳雨这次算盘打得啪啪响。你说他们这是在拼什么?预算有限还敢这么折腾,球迷都觉得这操作像是在赌命。究竟是冲着平稳过渡还是打算用“体系”赢球?我真是看得一头雾水,为了省那点银子,能不能别把季后赛的门都踩碎了?你说,这样的钱花得值不值?要说人家朱指导也是精打细算,留空间、拼但看起来更像是抠脚——看谁便宜捡谁。讲真,这种“省钱”,到底是不是一种态度,还是一种盲目的自信,硬要把主动权拽到自己手里?

都知道,这支球队去年的表现除了早早被山西那帮高锋线冲烂了,全队乱七八糟,各个岗位都像在贴补缺口。你们还记得去年季后赛吗?内线一直是硬伤,拼命挤,拼命撕,就是拿不到一场关键战的胜利。结果呢?还不是“找个便宜点的”,就当拼命买的廉价货一样。马里奇之前在CBA摸爬滚打挺久的,低位绣花还不错,但内线关键时刻怎么都少了几分“硬”,你说他还能撑多久?卡巴那些贪图脏活累活的,报价都低于50万刀,大家都笑了,咱们是不是搞笑剧?按照这个打法,季后赛要不是靠外线投射和“体系”撑着,说句难听的,这球队还能坚挺到什么时候?那份“成本控制”是对球迷的最大嘲讽。

再看奎因和麦考尔,这两人加起来不到212万刀。但你别以为他们就是差一点点,或许真实的潜力比外界想象的还大。这不,广州那场比赛,奎因跃起扣篮让我差点从座位上跳起来。麦考尔的突破也极具威胁,别看他年薪不高,打得还算有章法。可是你想啊,两个后场外援,防守、组织、得分,基本上都还能撑,至少比去年那烂摊子强多了。要是真能维持这个状态,配合国内球员的逐步成长,也许还能拼个季后赛名额?又不能太乐观,毕竟后卫线一旦出问题,尤其是面对那些能高高跳起接球投篮的队伍,广东的后场是不是就得“提前下班”。

内线那一块,朱指导明显在“买便宜货”,马里奇?低位绣花,似乎能在战术板上画几幅“林林总总”。可你也别指望他能3秒内拉出爆发,修修补补还可以,也不求他变成中锋那样的终结者。卡巴?这个脏活累活的“劳模”,绝对是长期赖账式的角色,报价低得又实惠,啥都干了,反正只要给他机会,他还能绣花几秒钟,把对方主攻点踩个遍。这两个低成本的内线配合,暂时应付一些弱队还差不多,但一到强队拼内线,广东又得另找“便宜货”支撑。还记得去年不也被山西吃得死死?高锋线早就给你安排上了,你还敢再拖?不然怎么冲季后赛?

至于萨林杰,没人敢冒险签了。那瘦瘦的身板,脾气炸爆,真不靠谱。150万+脾气槽满了的“火药桶”,搞不好一整场比赛都湿漉漉的,看了就头疼。身边有个朋友说:“他就是去年火了一半,今年又回来,凭啥?”我也觉得,别看他技术挺棒,关键脾气一爆,队伍里闹腾,球迷心里都发毛。省点这个钱,留点给胡明轩、徐杰续约,或者给年轻人留点空间,不然看这阵容,要想真冲季后赛,还得祈祷老天爷眷顾。

这一切的“精打细算” Reasoning跟拼命省钱,除了一味的算计,最大的问题就是战术成熟度太低。短合同、拼拼图是一方面,但谁来保证这些拼多多的拼图能拼出场面?能拼成季后赛的战斗力?不用等到那时你才知道大牌外援还是比“便宜货”来得稳妥。否则,没准下一场就被山西那帮“高锋线”打爆,徒留一地鸡毛。

广东这次是想靠体系拼一把,可这个“体系”还带点拼运气的味道。有一瞬间我觉得,球队是不是对“名气”更有信心,还是把“便宜货”当成最后的底牌?我呸,这样操作,粉丝真不翻车?又一年,什么都没学到。输了,就怪钱没花在刀刃上,赢了也不过是靠几块“便宜货”和体系的拼凑。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下一年还能不能指望靠“低价”再拼一把,难说。

反正我就是看够了,季后赛的门还早着呢吧?你们说,广东下一次,会不会再折腾出些什么“便宜货的奇迹”?或者真是最后一次靠“财务奇迹”撑到极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