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仅供参考,不应被视为财务或投资建议,在做出任何财务决策之前,请务必自行研究并咨询专业人士。

五年!你知道这五年我是怎么过的吗,我坚持了五年,就是为了在等四年?

这一刻有多少Pi Network的先锋意识到,自己用手机挖了多年的坚持,可正被一纸“归属计划”给彻底改写。

然而真正让人感到难过的,不只是等不到“Open Main”,而是pi的核心团队究竟在干什么?

经过多年的等待,先锋们在手机上累计的pi终于可以交易的时候,核心团队却制定了一套新的玩法,那些满足KYC的用户,能把pi迁移到主网,然而却让他们引入了新的4年计划里面,这就意味着加入的用户余额会被锁定,然后再四年内衣小增量逐渐释放。

阿伟坚持了五年就已经受不了了,现在再来一个四年锁定,这不是闹着玩呢吗?

其实这并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pi早在2023年,KYC延迟,钱包迁移困难,生态进展缓慢的时候,这个种子就已经暗中生长了,先四年锁定的推行,就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点燃了多年累积的焦虑。

Pi Network团队真的是为了生态可持续发展?还是一种对早期用户信任 再次分配?

接下来我将为你剖析这背后隐藏的逻辑:

为什么是现在锁仓?主网临近,背后的时机选择引发质疑

时间点极具巧合。

2025年第二季度,Pi Network的技术路线图更新赫然写着“Open Mainnet技术基础已准备完毕”,而全球先锋们也陆续完成KYC验证并准备资产迁移。就在这时,四年归属机制(Vesting Schedule)悄然上线。

据接近Pi核心开发者的社区志愿者透露,该机制本应在“Pi 经济模型完善后”再逐步部署,而此次突然大范围生效,“确实比原计划提前了约3个月”。

引发质疑的,不只是内容本身,而是发布的方式——没有预热、没有社区征询、没有逐级投票。

社区内大量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截图,显示其账户中的Pi资产将被锁定长达48个月,且解锁节奏缓慢:前12个月释放不到15%。

核心团队官方回应称:“这是确保长期生态稳定的必要举措”,目标是防止“主网开放后大规模投机性抛售”,并鼓励真实使用场景的诞生。

去中心,还是“决策黑箱”?Pi核心团队治理结构遭到重新审视

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Pi Network并非一个纯粹的DAO。

从项目启动至今,重大路线、时间表、政策变动始终由核心团队主导。虽然社区拥有极强的活跃度,但在关键治理节点上缺乏实际投票权和链上治理工具。

这次四年锁仓政策再次引爆“Pi的中心化质疑”。

有用户在社区贴出Pi白皮书中关于“社区共建生态”的章节,质问:“为何用户无法投票决定自己的资产命运?”

而从Pi官网更新的文档来看,确实没有提供任何链上治理机制,也未建立任何具备法律权威的社区代表制度。这就意味着:

用户无法否决锁仓;

无法修改归属期;

无法发起关于主网策略的治理提案。

这与当前以太坊、Optimism等主流L2项目强推“社区共治”的风向,形成鲜明对比。

Web3变革还是Web2话术?Pi的“去中心化叙事”还能走多远

从2019年开始,Pi Network打出的最大招牌就是“人人可参与、人人可挖矿”。它降低了算力门槛,把加密货币从“显卡矿机军备竞赛”中解放出来,让数以千万及发展中国家的用户也能参与数字资产变革。

这一愿景一度被视作“Web3真正大众化”的入口。

但如今的局势却在悄然逆转——用户不再只是“自下而上的参与者”,而变成了等待通知的“被动执行者”。

另一方面,市场也传来微妙信号。

韩国与印尼的Pi生态应用落地缓慢;

大量KYC用户反馈身份验证无果;

开发者反馈Pi SDK开放权限极少,限制商业接入。

结合四年锁仓政策,整个生态呈现出“管控式过渡”特征。

有社区观察者称:“这更像是一个监管前置的Web2+项目,而不是自由自治的Web3网络。”

但必须承认,这种策略也有其合理性——一旦主网贸然开放,无序交易、代币砸盘、欺诈式DApp都可能卷土重来。Pi团队或许正在选择一个“牺牲短期热度,换长期秩序”的过渡方式。

问题是:用户是否愿意再等四年?

Pi Network,已不再只是一个挖矿App。它是对“参与权”、“治理权”、“兑现权”的一次公开试验。

四年归属策略,确实能延缓泡沫,也可能强化生态防线。但代价是社群信任感的剧烈震荡

一个“坚持了五年”的社群,是否愿意为一个不确定的四年,再投入热情?

你认为,Pi的这步棋,是主动自保,还是错失信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