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归国,张云逸极力劝说他前往延安:张学良前例在先,希望您深思熟虑
1949年9月6日,重庆戴公祠里响起了几声枪响。这一天,杨虎城将军和他的家人永远倒在了血泊中。谁能想到,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西北军阀,这位敢于"兵谏"蒋介石的抗日英雄,最终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结束生命?
01
回到1937年3月29日的那个夜晚,杭州的一家高档餐厅里,蒋介石请杨虎城吃饭。表面上看起来其乐融融,实际上却暗流涌动。
"委员长,身体还好吧?"杨虎城客客气气地问候着。
蒋介石摆摆手:"腰疼是老毛病了,不碍事。身体上的痛苦,向来都能扛得住。"
话说到这里,气氛还算轻松。可突然间,蒋介石脸色一变,话锋急转:"对人宽容,不记仇,这点大家都清楚。可是啊,对手下人太信任了,才闹出这档子事,搞得各方面都有损失。"
杨虎城心里明白得很,这是在算西安事变的账呢。他静静坐着,没有反驳。
蒋介石越说越激动:"张汉卿那小子,天天跟我说什么'有他老爸在,跟他老爸走;没他老爸了,就跟我走',还劝我搞什么法西斯组织,说什么服从领袖。现在倒好,竟然干出这种事!你说这是什么人?"
见杨虎城不说话,蒋介石的语气更加刻薄:"他打不过共产党,就向共产党投降。照这个逻辑,要是打不过日本人,是不是也得向日本人投降?"
这顿饭吃得杨虎城如坐针毡。蒋介石明摆着就是要给他难堪,要让他知道,西安事变的账还没算完呢。
02
要说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杨虎城、红军之间形成的那个"三位一体"的局面,确实是个奇迹。
当初张学良带着东北军来到陕西,杨虎城心里还挺忐忑的。毕竟这是他的地盘,突然来了个实力不相上下的军阀,谁心里都不踏实。蒋介石也乐得看笑话,到处挑拨离间,散布什么"东北军要收拾十七路军"、"十七路军要赶走东北军"这类谣言。
可是张学良这个人不一样。家仇国恨让他看得更远,特别是跟周恩来接触之后,思想境界蹭蹭往上涨。杨虎城也不是一般人,早就跟共产党人有联系,还偷偷跟红军签了协议。
就这样,在共产党的撮合下,三家慢慢走到了一起。到1936年秋天,东北军、十七路军、红军形成了铁三角的关系。这要是能一直保持下去,不光对抗日有好处,就是抗战胜利后的和平局面也有希望。
可惜啊,张学良这一走,整个局面全乱了。东北军没了主心骨,各部将领各怀心思,很快就被蒋介石各个击破了。到抗战时期,东北军已经分崩离析,再也成不了气候。
03
张学良一被扣押,杨虎城的处境就变得非常尴尬了。
有人可能会问:不是还有红军吗?共产党不能帮忙吗?
说实话,那时候红军自己都自顾不暇。国民党军队在外面虎视眈眈,陕北又是穷乡僻壤,红军能自保就不错了,哪有余力帮别人?后来红军同意改编成八路军,也能看出当时处境的艰难。
杨虎城没办法,只能向蒋介石妥协。
1937年1月,杨虎城的所有军政职务都被撤了。那次杭州晚宴,蒋介石一边数落张学良,一边敲打杨虎城。更狠的还在后头呢。
第二天,蒋介石又把杨虎城叫去,商量十七路军的安置问题。聊着聊着,蒋介石装作不经意地问:"经过这次事变,你在这种环境下继续干下去,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吗?"
这话说得多"贴心"啊!蒋介石接着说:"大家对你的印象一时半会儿转不过来,你继续在这里工作,感情上肯定不方便。不如先到欧美去参观参观,回来再安排工作。费用政府出,时间你自己定。"
听起来很体贴是不是?实际上就是在逼杨虎城辞职滚蛋。
这招蒋介石以前对张学良也用过。1933年热河战败后,张学良被骂得狗血淋头,监察院的人还要弹劾他。张学良没办法,只好辞职出国"考察"去了。
04
杨虎城其实不想出国。一来舍不得自己的部队,二来抗战眼看就要开始了,他想上前线杀敌。
可蒋介石怎么可能让他留在国内?接下来三个月,蒋介石软磨硬泡,各种招数都用上了。杨虎城实在扛不住,只好答应出国。
1937年6月29日,杨虎城坐上了开往美国的"胡佛总统"号轮船。
在船上颠簸了一个月,杨虎城到了旧金山。他在当地的广播电视台发表讲话,宣传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更精彩的还在后头。在加利福尼亚的一所大学里,有教授问他:"中日两国为了领土问题打架,为什么不请国际联盟或者海牙国际法庭来调解,非要动武呢?"
杨虎城回答得漂亮:"要是贵国的加利福尼亚被人占了,你们什么心情?当年华盛顿打英国佬,你们美国人不是拍手叫好吗?不动武,光靠嘴皮子,你们美国能独立吗?"
还有人问西安事变是不是"犯上作乱",杨虎城反问:"那你们怎么看克伦威尔?是不是要把这段历史重写一下?"
这个回答把在场的学者教授都震住了。他们原本以为杨虎城是个粗人,没想到对历史有这么深的理解。
克伦威尔是什么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带头反对国王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虽然后来他的统治也不得人心,但在当时确实是正义的一方。
杨虎城在美国的这段时间,通过演讲和座谈,为中国抗战赢得了不少同情和支持。可这也让蒋介石更加不满。
05
其实早在西安事变刚结束的时候,蒋介石就想杀掉杨虎城了。杨虎城去杭州赴宴的时候,蒋介石就暗中指示CC特务机关准备下手。
陈立夫找到了两个跟杨虎城有仇的人:褚龙吟和甄芝彦。褚龙吟的父亲褚小毖当年在西安保卫战中主张投降,被杨虎城枪毙了;甄芝彦的父亲甄士仁图谋作乱,也被杨虎城处决了。
陈立夫想让这两个人去报仇,结果被拒绝了。看来即使是有仇的人,也不愿意给蒋介石当刀子。
杨虎城在美国期间,还收到过恐吓信。打开一看,里面就一张白纸,还有一把冒烟的枪。
既然这么危险,杨虎城为什么还要回国呢?
答案很简单: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了!
06
听到卢沟桥事变的消息,杨虎城立马就后悔了。为什么不晚几天再走?现在祖国有难,他这个军人怎么能待在国外?
杨虎城马上给宋子文发电报,要求回国参战。可宋子文的回复让人失望:"根据目前情况,请暂缓回国。"
接下来几个月,杨虎城多次给南京政府发电报,都石沉大海。他只好结束在美国的考察,前往欧洲,希望能找到回国的路。
杨虎城想通过苏联回国,被婉言拒绝了。看来各方都不敢得罪蒋介石。
转机出现在1937年10月。杨虎城收到了老部下王炳南的电报,希望他回国抗战。不久,宋子文也发来电报,建议他"主动回国"。
10月29日,杨虎城动身回国。11月26日到达香港,受到各界人士和原十七路军将领的热烈欢迎。巧的是,这天正好是杨虎城44岁生日。
在香港期间,延安方面的代表张云逸专门来拜访,苦心劝说:"千万别相信蒋介石!直接到武汉找周恩来,让他安排你去延安。南昌那边,万万去不得!"
张云逸还特别提到张学良的遭遇:"张汉卿一片忠心,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到现在还没自由。将军一定要以此为鉴啊!"
可杨虎城还是太天真了。他摇摇头说:"张汉卿被禁是全面抗战之前的事。现在战争已经开始,全国呼声这么高,他们有可能释放张汉卿,没理由再扣我。要是我去了延安,反而给蒋介石抓到把柄。"
杨虎城觉得自己是奉命出国的,回来当然要向蒋介石报到。而且想参加抗日,必须过蒋介石这一关。
这个想法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上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即使不带兵,他也可以凭借影响力参加抗日,说不定作用更大。
可惜杨虎城想不到这一点,一步步走进了蒋介石为他设置的陷阱。
07
对蒋介石来说,如果杨虎城一直待在国外,远离军政,倒也不是什么威胁。可一旦他回国,凭借他的威望和影响力,必然会对蒋介石的统治造成冲击。
蒋介石担心杨虎城直接回西安,立即给戴笠下令:无论用什么手段,一定要把杨虎城骗到南昌。"记住,杨虎城要是先回到西北,那就是放虎归山!"
其实根本不用戴笠出马,杨虎城本来就打算去南昌见蒋介石。等他发现上当的时候,已经晚了。
1937年11月30日,杨虎城在南昌被蒋介石扣押,从此下落不明。
蒋介石对杨虎城可没有对张学良那么客气。他派人劝说杨虎城承认:"西安事变是受延安指示的。"
面对这种无耻要求,杨虎城坚决拒绝。从此,他被彻底幽禁起来。
1949年1月,蒋介石下台后,代总统李宗仁曾想救杨虎城出来。可蒋介石虽然下野,但仍然控制着军统特务,戴笠这帮人根本不听李宗仁的。
对蒋介石来说,如果大陆不丢,杨虎城还有利用价值。可既然已经败局已定,对于这个"死敌",自然没必要留着了。
1949年9月6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杨虎城一家和秘书宋绮云一家在重庆戴公祠被特务杀害。这位抗日英雄,最终没能看到新中国的诞生。
杨虎城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即使是民族英雄,也难逃政治斗争的残酷。他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民族的损失。
一个敢于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的将军,最终却死在了自己曾经拯救过的人手里。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讽刺,这么残酷。
但是,杨虎城的精神永远不会被遗忘。西安事变促成的国共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杨虎城虽死犹生,他的功绩将永远被人民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