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在高端超市Costco花高价购买的麻六记酸辣粉拆出霉斑时,张兰直播间里"匠心品质"的承诺显得格外讽刺。7月下旬,这款顶着明星光环的网红食品遭遇全线滑铁卢——开市客全国门店紧急下架,社交平台投诉集中爆发,而麻六记官方"平台独立运营"的回应,更将代工模式的品控隐患暴露无遗。

事件回顾:从消费者投诉到全渠道下架

深圳消费者李女士在开市客购买的麻六记酸辣粉,拆封时发现粉饼布满黑色霉斑。她的遭遇并非个案,上海、宁波等地消费者相继在社交平台晒出同款发霉产品。7月25日,开市客官方承认"发现质量波动",主动下架全国门店商品,线上APP同步清空相关链接。

耐人寻味的是,麻六记天猫旗舰店仍正常销售,客服以"各平台独立运营"为由回避商超渠道问题。这种渠道间的质量差异,将矛头直指代工企业阿宽食品——该厂2021年就曾因菌落超标被通报,如今再陷质量风波。

品控双标:电商与商超的"冰火两重天"

对比线上线下销售数据,呈现出诡异割裂:线上差评多聚焦"太酸太辣"的口感争议,而线下商超投诉清一色指向霉变等质量问题。业内人士分析,商超仓储需经长途运输和长期囤货,若代工厂出厂水分控制不严,极易在流通环节滋生霉菌。

麻六记合作的阿宽食品招股书显示,其代工业务占比超八成,为近百个品牌提供贴牌生产。这种"一套生产线服务多个品牌"的模式,很难针对单个客户建立专属品控体系。当张兰直播间年销10亿的订单涌向代工厂,质量防线早已岌岌可危。

供应链困局:网红品牌的增长悖论

麻六记的崛起堪称教科书级的流量变现案例:借助张兰母子IP,半年内实现从0到10亿销售额的爆发。但亮眼数据背后,是100%依赖代工的轻资产模式。其官网宣称的"12道质检工序",在跨区域多代工厂协作中形同虚设。

这种困境在网红食品圈并非孤例。三只松鼠曾因代工坚果霉菌超标登上黑榜,李子柒螺蛳粉被曝不同批次口味差异巨大。当品牌方将精力全押在营销造势,供应链管理必然出现系统性漏洞。

法律视角:食品安全红线如何守牢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34条,生产经营霉变食品已涉嫌违法。消费者可依据148条主张十倍赔偿,但现实中维权仍存障碍:Costco虽承诺退款,但赔偿标准未统一;麻六记将责任推给"独立运营"渠道,回避主体责任。

更值得警惕的是监管盲区。现行法规对网红食品"贴牌代工-全网分销"的新型经营模式缺乏针对性约束,导致质量问题常在爆发后才被发现。

破局之道:从危机处理到长效机制

企业端应建立全渠道质量追溯系统,像良品铺子定期公布代工厂飞行检查结果;渠道商需完善驻厂检验制度,Costco等高端卖场更应提高准入标准。消费者维权时务必保存小票、问题产品影像,通过12315平台施压。

行业层面可建立网红食品质量黑名单共享机制,对屡次违规的代工厂实施联合封杀。只有形成多方共治的品控网络,才能避免下一个"发霉酸辣粉"事件重演。

这场风波揭示的残酷真相是:没有供应链掌控力的网红品牌,终究是流量泡沫下的裸泳者。当消费者为情怀买单的时代结束,谁能率先补上品质短板,谁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实现从"爆红"到"长红"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