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冰淇淋引发的服务争议:蜜雪冰城店员态度为何如此恶劣?
"没见过这样装冰淇淋的,以后别来我们店!" 这句充满火药味的话语,将蜜雪冰城再次推向舆论风口。一位美团黑钻会员用便当盒自提30个冰淇淋的常规消费行为,为何演变成全网热议的服务纠纷?这场冲突背后,暴露的不仅是单个店员的态度问题,更是新茶饮行业野蛮生长下的管理困局。
事件还原:从便当盒到网络风暴
7月22日江苏常州某蜜雪冰城门店,一位年度消费超10万的美团黑钻会员,使用平台权益兑换30个免费冰淇淋。消费者自带便当盒前往自提,却遭遇连环冲突:先是多名店员相互推诿不愿制作,装填过程中抱怨"装不下"导致冰淇淋融化溢出;当消费者提出将剩余冰淇淋折算成圣代时,又被告知"杯子要钱";最激烈的冲突发生在消费者试图拍照记录时,店员呵斥禁止并称"一年多没见过这样的,以后别来我们店"。
涉事门店回应承认员工存在议论行为,但否认辱骂和驱赶顾客,强调自带容器未违反规定。这种"已道歉+加强培训"的标准化回应,与消费者描述的"边哭边做订单""用电子秤称重"等混乱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美团黑钻会员的特殊身份更让事件复杂化——这究竟是合理权益主张,还是被误读的"钻漏洞"行为?
服务争议背后的三重矛盾
权益认知的错位构成第一重矛盾。消费者认为兑换30个冰淇淋是美团黑钻会员(年消费10万+)的正当权益,而店员可能将其视为"异常订单"。蜜雪冰城97%加盟店的特性,导致总部与终端对服务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
操作规范的真空是更深层问题。尽管门店规定未禁止自带容器,但面对30个冰淇淋的装填需求,既无标准化流程,也无应急方案。电子秤称重、融化溢出、圣代折算等混乱操作,暴露了加盟体系下执行细则的缺失。
情绪管理的失控则直接点燃冲突。店员"阴阳怪气""呵斥拍照"等行为,与蜜雪冰城日均千杯订单的高压工作环境有关。但消费者拍摄的"边哭边做订单"视频片段,也折射出基层员工在流量与质量双重挤压下的生存状态。
蜜雪冰城的服务管理困局
这次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蜜雪冰城光鲜销量背后的阴影。其引以为傲的加盟模式(97%门店为加盟)在快速扩张时,暴露出总部管控的无力。培训手册可以教会员工做冰淇淋,却难培养服务意识;考核制度能追踪出杯数量,却量不出顾客满意度。
更值得警惕的是危机应对的套路化。从"用脚关水桶"到"隔夜食材",再到本次事件,"道歉+培训"的模板式回应已成固定动作。当消费者开始戏谑"罚它降价一块钱",品牌公信力正在被这种"狼来了"效应消磨。
历史问题如滚雪球般累积。2025年3·15曝光的隔夜水果问题,当时因网友"它都不嫌我穷"的戏谑意外化解,但食品安全与服务质量的系统性风险始终存在。本次事件中店员联系消费者删帖的操作,更暴露出一线人员危机意识的匮乏。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实启示
企业层面需要建立特殊订单SOP流程,比如对大额兑换实行预约制,将顾客体验纳入加盟店考核指标。消费者则应善用录音录像取证,优先通过官方客服渠道维权——本次事件中总部快速介入调查就是正面案例。
社交平台已成维权重要阵地,但需警惕信息失真风险。事件中"辱骂"表述存疑,"以后别来"等关键语句也存在双方版本差异。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既要勇敢发声,也要避免片面陈述激化矛盾。
新茶饮竞争下半场:服务才是终极战场
当4元的柠檬水不再稀缺,蜜雪冰城的低价护城河正在被同行填平。本次30个冰淇淋事件看似个案,实则是行业转型的缩影——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为服务体验而非单纯价格买单。
品牌们需要明白:快速扩张时落下的管理课,终将以口碑为代价补交。从"装冰淇淋的便当盒"到"店员含泪的电子秤",这些细节拼凑出的不仅是服务漏洞,更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必须跨越的分水岭。毕竟,再甜的冰淇淋,也融化不了被阴阳怪气冻伤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