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英国高喊着“50天就能打垮俄罗斯”,可美国这会儿突然扭转话锋,盯上了中国。美国在北约的代表亚当·惠特克通过福克斯新闻向32个国家发出警告:“一定要惩罚中国”,他说的理由居然是中国支持俄罗斯“分散了西方的战略焦点”。

有六成的美国民众不支持再帮乌克兰,俄军一天之内击落了259架乌军无人机,创下了开战以来的新纪录。对于美西方为何还一直坚持编造所谓的“中国阴谋论”,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俄乌冲突决战将至,美方还在试图拉我们下水

目前,西方和俄罗斯的较量正逐步走向激烈,英国急忙呼吁北约伙伴们启动为期50天的冲刺行动,希望这段时间内各国能全力以赴,把所有资源都用在援助乌克兰上。目标就是在这50天里,彻底打击俄罗斯的战斗意志,让普京不得不重返谈判桌。

这个时间段既显示出西方对当前战场局势的紧迫感,也揭示了欧洲国家持续增加对乌援助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这会儿,乌克兰新任防长安德烈·什梅加尔公布了一个年度国防预算,总额达1200亿美元,其中有600亿美元明确让西方的盟友们来出。

乌克兰军队为决战做最后冲刺的信号已经响起,除了动员大约9500名囚犯(里面还有100名女囚)来补充前线兵力,还偷偷开展了对6.5万名由英国教官指导的技术后备队的训练。

这些部队正在进行无人机集群作战和人工智能战术的特殊训练,似乎在暗示乌克兰可能准备发起一场技术密集的反攻行动。

当西方媒体期待他展现出焦虑或激动的时候,他却在7月中旬连续走访了几家军工企业和前线指挥所,表现得像是在普普通通地巡查似的。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背后,俄军在苏梅-哈尔科夫方向正悄悄集结大量兵力,同时在顿涅茨克西北部不断施加压力。

更引人关注的是,7月22日俄国防部公布,单日内击落了259架乌军无人机,刷新了战火开启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个数据说明,莫斯科正有的放矢地加强防范,专门应对乌克兰无人机层层攻势。

就在俄乌战火持续激烈之际,美国却突然换了个态度。几小时前,美国常驻北约代表亚当·惠特克在福克斯新闻里提醒了32个盟国:“得惩罚中国”,他说原因是中国在暗中帮俄罗斯,意在牵制西方的战略资源。

这套说法并不是第一次提出,早在2024年7月举行的北约华盛顿峰会宣言里,已经15次提到了中国,还将其定性为俄乌冲突的“关键支持者”。

惠特克的逻辑似乎挺顺畅,美西方认为,是中国输送军民两用物资,为俄军提供支援,逼得美西方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欧洲战场,结果让美国没法好好维护西太平洋的安全架构,尤其是“第一岛链”的防御体系出了问题。

不过,韩国总统李在明早就表态不愿意插手台海那边的事,日本对美国的战略合作意愿也一直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而澳大利亚在矿产贸易方面与中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些情况一看就明白,西太平洋盟友体系之所以出现松动,其实是因为美国自身影响力在下降,而不是中国所谓的战略牵制起了多大作用。

实际上,美国才是乌克兰战场上最大的武器提供者。光是在2023到2024年之间,洛克希德·马丁和通用动力这两家美国防企划巨头,就因为对乌克兰的军火销售拿到了接近340亿美元的订单。

所谓“中国军援俄罗斯”这个说法,到目前为止还没啥确凿的证据,连欧盟委员会内部的报告都坦白:西方公司通过土耳其、哈萨克斯坦这些国家转口俄罗斯的高端仪器,比中国贸易数据还要多得多。

美西方熬不住了,援乌陷入困境

西方对俄的制裁目前陷入了搬石砸脚的尴尬境地。5月的时候,欧盟推出第17轮制裁,把目标对准俄罗斯的“影子船队”,结果普京在公开场合少见地发火,直言:“他们干了最蠢的事——请原谅我的直率。”

由于能源供应中断,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飙升到19.2%,工业巨头巴斯夫不得不裁减30%的员工,英国的总损失也超过了500亿英镑。而俄罗斯则利用卢布结算方式,重塑了与亚洲的能源贸易,预计到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还能实现1.2%的增长。

因为这个,北约内部现在闹得挺不安,出现了退队的风险。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直接说:我们还得为北约规定的5%军费标准多出70亿欧元?这笔钱,完全可以用来支付全国的养老金,或者建1400所新小学。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也跟着出来说,要对北约的责任和义务再做个重新考量。

遇到德国总理默茨叫大家得加大对俄制裁,特朗普却三次避开记者的问题,反倒暗示“或许会对俄乌双方都来点制裁”。更让人担心的是,他还对北约的第五条集体防御承诺,发表了不一样的解释:“定义不止一种,等到时候再说”。

这种不明确的说法让东欧国家心里直打鼓,觉得美国对他们的安全保证已经变成了一笔可以谈判的条件。

应对美国的莫须有指责,中国驻欧盟使团反复强调三个核心立场:第一,中国并不是冲突的当事人;第二,坚持通过政治手段来处理危机;第三,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将集团对抗带入亚太地区。

自2023年2月起,王毅等外交官频繁走访莫斯科、基辅以及欧洲多个国家,推出《全球安全倡议》文件,强调“对话胜于对抗,合作重于结盟”。

中国的外交努力也引起了一些国际反响。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坦言“拒绝让北约变成反华联盟”;朝鲜公开支持中国立场,批评北约宣言是“新冷战宣言”,甚至有美国前情报人员在马尼拉发声:“中国是你们的邻居朋友,美国只会利用完就把你们扔进垃圾堆”。这些声音虽然未能动摇西方主流观点,却证明了霸权逻辑已难被接受。

真正妨碍和平推进的,反倒是美国自己内部那些左右矛盾。特朗普在7月初曾跟德国方面谈过,直言:俄乌之间的恩怨太深,干脆让他们自己先打一阵子,别再插手了。

这次放任不管的做法,促使乌克兰决定背水一战。最近,乌军展开了自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无人机突袭行动,百余架无人机直奔莫斯科的半导体工厂,想靠技术上的奇袭扭转局势。这种动作让俄乌之间重新回到谈判桌变得更难,也让中国等第三方促和的努力打了折扣。

俄罗斯已经接受了“持久消耗战”的现实,采取局部动员、能源调整以及依靠亚洲贸易来维持战局,而美国则陷入了战略透支的困境——有60%的选民反对继续援助乌克兰,但军工巨头又靠冲突赚钱。这种矛盾让美国开始倾向于走最省事的路,那就是把中国当成替罪羊。

泽连斯基政府遇到两难境地:要持续反攻,必须靠西方每年补充600亿美元的军事经费,而斯洛伐克退出、匈牙利拒绝支付的钱,已经预示着欧盟的筹资能力已经到顶;要是停战妥协,那就得承认乌东四州的事实独立。

美西方一直不愿意认可,处理乌克兰危机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中国的掌控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