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七岁起,他成为陈赓家的牧童,并在陈赓的引领下投身革命事业;作为贺龙倚重的心腹,他曾随贺龙挺进湘西,成为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创立的功臣之一;他指挥红七师、红四师南征北战,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出任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的首任旅长……

他是早逝的传奇战将卢冬生。

卢冬生

陈家牧童

1908年,卢冬生在湖南湘潭的史家坳,一个贫瘠的农家中降生。家境贫寒,全靠租种土地维持生计,生活困苦不堪。随后,父亲携长子前往江西安源煤矿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年仅七岁的卢冬生则由外婆照料,踏上了二十余公里的路程,最终抵达湘乡泉湖村,成为陈家大宅的一名牧童。

陈家素以仁厚家风著称,对待雇工始终关怀备至。陈家次子陈庶康,即日后赫赫有名的解放军上将陈赓,比卢冬生年长五岁。一位小牧童的降临,为在私塾埋头苦读的陈赓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课余之余,陈赓常主动邀卢冬生一同嬉戏。卢冬生亦从他身上感受到了如同兄长般的温馨,两位少年伙伴遂渐成为无所不谈的挚友与兄弟。

不久,陈赓踏入东山高等小学堂,开始了寄宿生活,并在此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新颖的思想。每逢周末归家,他便将这些所得分享给卢冬生,卢冬生的视野因此得以拓宽。陈赓成为了卢冬生心目中的偶像,与他相处时,卢冬生的脸上总是挂着那灿烂的笑容。

卢冬生常常跋涉十余公里,为在校寄宿的陈赓送去衣物与生活必需品。一个孩童在蜿蜒的山路上往返奔波,难免遭遇风险。某次,他在前往学校送衣物的途中,不幸被一条凶恶的狗咬伤腿部,一瘸一拐地抵达东山小学堂时,夜色已深。陈赓见到他的模样,心疼不已,立刻为他清洗伤口,细心包扎,并在自己铺位上让出空间,与他共度一个挤迫的夜晚,更将自己的衣物和鞋履慷慨相赠。

在寒暑假的日子里,陈赓常与卢冬生并肩牧牛割草,攀登山巅采摘野果,更在牛背上嬉戏,于溪水中畅游。夜幕降临,陈赓便为卢冬生启蒙识字,讲述着一个个故事。然而,这段少年时光的纯真情谊,仅维系了两年光景。十四岁那年,陈赓的父母强迫他与一位比他年长两岁的女子成婚。为抗拒这门婚事,他毅然决然未及毕业便离家出走,投笔从戎,加入了湘军鲁涤平的麾下。此事在陈家掀起了轩然大波,也在卢冬生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

陈赓离去后,卢冬生倍感孤独,如未曾有。不久,他也告别了陈家,踏上了漂泊打工的征程。他的父亲将他送往湘潭县城的一家钢铁厂,成为一名学徒,每日辛勤劳作十数小时,却颗粒无收。历经三年学徒期满,老板却以延长出师期为由,仍旧拖欠工资。卢冬生无法忍受这等屈辱,遂至煤栈担任挑夫,然而煤栈老板亦常拖欠薪资。他与工友们据理力争,老板却勾结警察意图将他逮捕,卢冬生无奈之下只得逃离。此时,他心生向往,渴望如陈赓那般投身军旅。

陈赓

没有卢冬生,便无陈赓

1925年,年仅十七岁的卢冬生步履坚定地追随陈赓的足迹,孤身一人来到了衡阳,投身于湘军唐生智的第四师。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胜利,唐生智宣布接受广州国民革命政府的领导,第四师随之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卢冬生也以一名国民革命军战士的身份,投身于北伐战争,随部队一路征战至武汉。

于武汉之地,唐生智将第八军扩编为第二方面军。翌年春季,卢冬生与陈赓意外相逢。彼时,陈赓身为第二方面军直属特务营的营长,且已是一名入党五载的共产党员,遂将卢冬生调入特务营担任副官之职。自此,昔日的好友便化身为并肩作战的战友。

陈赓每逢操练点名之际,便借机向战士们传达共产党的理念,卢冬生深受其感染。他亦时常随陈赓前往武汉中共中央军委的所在地,从而结识了周恩来等众多共产党员。在耳闻目睹的过程中,卢冬生的思想不断得到提升。

1927年夏日,唐生智随蒋介石、汪精卫步调一致,推行“清党分共”政策,迫使陈赓交出特务营。依循党组织的部署,卢冬生伴随陈赓,护送周恩来前往南昌,不久便投身于南昌起义的洪流。起义军挥师南进,卢冬生亦随陈赓加入了贺龙指挥的第二十军。陈赓任命周逸群为师长,卢冬生则担任该师第三师六团一营的副官。作为先头部队,第三师于8月20日清晨在会昌城郊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四小时交锋,午后一时被迫撤退。陈赓率领一营殿后,卢冬生目睹陈赓不幸中弹倒地,他不顾个人安危,奋不顾身地抱起陈赓,滚入田间沟渠,藏身于草丛之中。随后,他与数名战士一同将陈赓抬至会昌城内。

自会昌至汕头,卢冬生始终细致入微地照料着陈赓。抵达大埔后,组织考虑让陈赓就地疗伤。然而,陈赓坚决主张随部队行动,卢冬生亦多次表示,无论多么艰辛困苦,都要将他护送至汕头。9月24日,起义部队抵达汕头,卢冬生便安排陈赓入住了一所由日本人经营的诊所。但自9月30日起,起义遭受挫折,部队即刻撤出汕头。由于未能找到诊所的送信人,陈赓与卢冬生对撤退之事一无所知。翌日清晨,卢冬生目睹大街上尽是国民党军队,心中顿时惊骇不已。返回医院后,日本医生下达了驱逐令。陈赓受伤的腿肿胀严重,行动不便。最终,在一位中国护士的协助下,他们得以暂居于附近一名码头工人的家中,数日后方搭乘前往香港的轮船。

船泊香港,卢冬生寻得一把椅子,求助他人将陈赓从船上缓缓抬下。踏上岸后,他火速寻找医院,但医生一见是枪伤,立刻将他们拒之门外。当时巡捕搜查严密,卢冬生不得已将陈赓背至厕所藏匿。二人商定前往上海寻找党中央。随后,卢冬生背负陈赓,搭乘前往上海的船只,并将陈赓隐蔽于货舱之中。

“若无卢冬生,便无今日之我陈赓。”

卢冬生枪法精准

大革命虽然遭受挫折,但卢冬生的革命热情却愈发炽烈。他于周恩来、周逸群、陈赓等共产党人的身上,看到了一片光明的未来。1927年12月,在陈赓以及他在上海坚守地下斗争的妻子王根英的引荐下,卢冬生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久,贺龙历经曲折,终抵上海。周恩来便派卢冬生前往党中央机关接应。贺龙向周恩来提出欲返回湘西,组织队伍,建立根据地。党中央对此表示同意,并决定派遣周逸群伴随他一同前行。然而,此时贺龙已成为蒋介石通缉的重点“要犯”,湘西之路关卡林立,故需派遣一名既可靠又机警的同志进行护送。党中央考虑到卢冬生的能力和忠诚,决定派他肩负此重任。至12月下旬,卢冬生与周恩来、陈赓告别,肩负起护送贺龙、周逸群的任务,三人踏上了新的征程。

“我是贺龙,特来借用贵队武器!”肖仪卿一听“贺龙”之名,顿时吓得浑身无力。卢冬生紧随贺龙身边,目光锐利地环顾四周,忽见一名团丁举枪,他迅速扣动扳机,一枪将其击倒,瞬间震慑了所有团丁。周逸群等人趁机冲上前去,迅速缴获了六支步枪、四支驳壳枪以及两百多发子弹。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贺龙感慨地说:“卢冬生这一枪,打得精准有力,立下了一项显著的功勋!”

二月末,贺龙、周逸群、卢冬生等七位英勇战士重返贺龙的故乡——湘西桑植洪家关。贺龙凭借过往的人脉迅速集结起三千名工农革命战士,发动了桑植起义。起义虽然遭遇挫折,但卢冬生仍随贺龙退守至湘鄂边区的桑植、鹤峰,深入崇山峻岭,坚持战斗。面对如何构建根据地、如何组建红军等关乎革命大局的重大课题,迫切需要党的明确指示。于是,贺龙派遣卢冬生前往上海,与党中央取得联系。

面对极其艰苦的境况,贺龙竭力为卢冬生筹集前往上海的旅费,然而最终仅搜集到了六个铜板。卢冬生揣着这微薄的六个铜板踏上了征程,途中他四处打零工、沿街乞讨,于屋檐下栖身,风餐露宿,历经千里,终于在4月份抵达了上海。

党中央自国民党报纸获悉贺龙战败的消息后,屡次派遣人员前往湘西与贺龙取得联系,以求了解实情,却均未能如愿。卢冬生的到来,使得党中央的同志们欣喜不已。依据卢冬生的汇报,中央迅速做出决策,并派遣卢冬生返回湘鄂边,向贺龙传达指示。此举对于身处偏远地区的红军以及苏区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九月,卢冬生在湖北鹤峰堰垭的群山深处与贺龙重逢。那时,贺龙的部队仅剩九十一名战士和七十二支枪。在最为艰苦的关头,贺龙接到了卢冬生传达的中央指示,仿佛在漆黑的夜空中找到了指引前行的灯塔。

在十月,贺龙向中央提交了一份详尽的报告,其中阐述了红军的组建过程、石门起义的经过,以及未来的计划。同时,他派遣卢冬生前往上海,向中央传达信息。卢冬生与周恩来会面后,携带着周恩来签发的指示信件以及中共六大的文件返回湘鄂西。此时,贺龙所领导的部队已被改编为红四军。贺龙遵照中央的指令和六大文件的精神,积极开展斗争,红四军迅速壮大,人数很快增至四千余人。

湘鄂西红军迫切需要干部补充,贺龙却不愿放卢冬生离去。1929年春季,贺龙以湘鄂西前委的名义向中央递交了一份报告,其中写道:“鉴于云卿同志(贺龙)身边缺乏可信赖的助手,且卢冬生同志在上海的工作并非至关重要,我们一致认为应留下卢同志在此地继续工作,恳请中央予以批准。”当时,中央与湘鄂西之间已建立起交通联系,因此中央在同年六月回信,同意卢冬生不再担任中央交通员的职务,并同意他留在湘鄂西工作。

贺龙

贺龙得力助手

卢冬生在湘鄂西地区留驻后,贺龙委派他先后担任红四军军部手枪大队班长、大队长之职。1930年,手枪大队扩编为警卫营,卢冬生被任命为营长。同年7月,红四军与周逸群领导的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实现会师,共同成立了红二军团。贺龙担任总指挥,红四军随之更名为红二军,并由贺龙兼任军长。10月,红二军团与红一、三军团协同作战,共同进攻长沙,但未能如愿达成目标。至12月,红二军团撤退至松滋杨林市。面对敌军从两侧发起的猛烈攻势,直逼司令部周边,局势变得危急万分。卢冬生率领警卫营英勇抵抗,成功击退敌人的进攻,确保了司令部的安全。随后,贺龙率领部队从杨林市出发,经磨岗隘、泥沙等地撤退,最终抵达鹤峰走马坪一带进行休整。

四川甘占元的三千余当地武装在鹤峰地区频繁活动,贺龙洞悉该部并无接受改编的真正意愿,遂决意采取武力进行收编。当时走马坪仅有司令部和警卫营,总计三四百人。贺龙一方面设宴款待甘占元一行,另一方面则急令红军主力火速向走马坪进发。宴席摆设在司令部前厅,卢冬生率十余名精锐战士于厅堂两侧潜伏待命。酒过数巡,贺龙以方便为由,借口前往后院,卢冬生随即发出命令,战士们迅猛出击,成功将甘占元等人制服。随后赶到的红军主力迅速将甘部三千余人团团包围并完成收编,此次行动为部队带来了极大的扩充。

1931年三月,红二军团正式改编为红三军,贺龙担任军长一职,卢冬生则被调任红七师二十团的团长。次年秋季,为了击破敌人的“围剿”计划,贺龙与军政委关向应率领八师、九师挺进外线进行作战。与此同时,湘鄂西中央分局的书记夏曦则带领七师以及其他部队,坚守在洪湖苏区的核心区域。然而,夏曦所率领的部队在连番战役中屡遭败绩,导致洪湖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夏曦遂将地方部队临时改编为湘鄂西独立师,王炳南被任命为师长,卢冬生则担任政治委员,力图强行突破敌人的包围。在尝试渡过西荆河的过程中,部队不幸被敌军分割为两段。夏曦和王炳南带领主力成功渡河,而卢冬生率领的第二团两个营则未能跟上,他随即率领剩余部队转战至荆门、当阳、远安一带,继续坚持战斗。

面对孤军奋战、敌情紧迫、伤员安置无着、物资补给短缺的严峻局面,卢冬生展现出了非凡的独立作战能力。他积极寻求地方党组织的支持,与当地独立团汇合,并创立了湘鄂西独立师的旗帜。他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军周旋,遇到敌人兵力强大时,便灵活撤退;遇到小股敌军,则毫不手软地予以消灭,接连取得了数场胜利。在地方党组织的紧密协作下,独立师每至一地,便积极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确保了部队的稳定立足,并获得了必要的休整与恢复。

卢冬生在率领部队持续抗争之际,不懈地探寻红三军主力的动向。1933年1月,他从报纸上获知红三军主力已迁徙至湘鄂边,随即率领部队南渡长江,与红三军主力成功会师。历经半年多音讯全无的卢冬生,率领着一支精锐之师突然回归,并携带着丰富的银圆与布匹,贺龙闻讯喜悦不已。会师后,独立师的部分力量融入了主力部队,其余则改编为教导团,卢冬生被任命为团长。同年7月,卢冬生被调任为红三军第七师的师长。

在红三军挺进鄂川边区的征途中,成立了由夏曦、关向应、贺龙、卢冬生共同组成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翌年四月,中央分局于利川十字路召开了一次会议,卢冬生作为列席代表出席。十字路会议之后,红三军开始向黔东地区拓展势力。卢冬生率领部队攻占四川彭水县城,击溃敌军一个营,成功打开了通往黔东的大门。六月,在贺龙、关向应、卢冬生的共同努力下,红三军得以重建党组织,卢冬生亦因此当选为红三军党委委员。

十月,红三军与红六军团在印江木黄地区成功会师。此后,红三军恢复使用红二军团的番号,第七师亦更名为第四师,卢冬生同志被任命为第四师师长。会师之际,红二、六军团发起了湘西攻势,成功建立了湘鄂川黔苏区。翌年春天,在湖南大庸的后坪战斗中,卢冬生同志不幸腿部重伤。因战地医疗条件有限,他留下了终身残疾,战友们亲切地称他为“卢跛子”。即便如此,卢冬生同志依然拖着那条残腿,带领部队奋勇行军作战,接连取得胜利。11月,他率领第四师踏上了长征的征程,始终担任前卫,成为红二、六军团的开路先锋。

1936年四月,卢冬生率领先锋部队抵达金沙江的石鼓渡口。面对宽阔的江面和湍急的水流,对岸的敌军已将所有的渡船尽数没收。他毅然决然地下令部队搭建木筏和竹排,强行渡过激流,成功击溃了对岸的敌人,并缴获了渡船,为后续部队顺利渡江提供了有力保障。

松花江畔丧命

1936年十月,红二方面军挺进至甘肃会宁一带,22日,在将台堡与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成功实现了胜利会师。卢冬生抵达河连湾,与久违的周恩来和陈赓重逢。彼时,陈赓担任红一方面军的师长。卢冬生与陈赓紧紧相拥,激动地连声说道:“好了,好了,我们终于又相聚在一起了!”此后,卢冬生作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出席了苏区中国共产党代表会议。

随着全面抗战的硝烟弥漫,工农红军整编为八路军,卢冬生受命担任一二〇师三五八旅的旅长,陈赓则被委以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的重任。昔日那位翩翩公子与牧童,如今并肩作战,共同跻身八路军的高级将领行列。

一二〇师的三五八旅接到命令,须奔赴前线。然而,鉴于卢冬生的健康状况,他被调往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深造。至1937年年末,中央决定,将包括卢冬生在内的几位身体欠佳的军事干部派遣至苏联,旨在边疗养边学习。翌年2月,卢冬生与刘亚楼、杨至成等同仁一同从延安启程,并于5月份抵达莫斯科。

在共产国际的统筹安排下,卢冬生与同仁们先行赴黑海地区进行疗养。至1939年3月,卢冬生的健康状况已基本康复。他向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任弼时提出请求,希望返回国内投身抗日斗争。任弼时向他解释,国内迫切需要培养一批能够适应未来正规战争的高级指挥人才,因此组织上决定让他继续留在苏联深造军事知识。于是,卢冬生再次踏入了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大门,继续其军事学业。

卢冬生未曾受过正规教育,自投身红军以来,他于繁忙的军旅生涯中不懈追求知识,最终掌握了阅读报纸、撰写信件的能力。对他而言,这乃是有生以来首次获得如此正规的学习机会。面对基础薄弱、起点低下的困境,他刻苦钻研,潜心学习中文与俄文,涉猎军事、政治经济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此提升自身的政治、文化和军事理论素养。此外,他还与众多中国学员一同前往共产国际各国的代表团,进行报告演讲,介绍中国革命的最新动态,旨在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

1941年9月,卢冬生在伏龙芝军事学院顺利完成学业,不仅圆满完成了所有课程,更熟练掌握了俄语,具备了流利的交流能力。心系祖国的他,渴望投身抗日救亡事业,然而,恰逢苏德战争爆发,归国之路被无情阻断。于是,他被调往远东地区,加入了由东北抗日联军战士组成的苏军第八十八旅,以少校军官的身份,投身苏联红军的战斗行列。

1945年8月,苏联红军正式对日宣战,挥师东北,卢冬生与八十八旅旅长周保中携手返国。他率先抵达长春,继而抵达哈尔滨,并被委以重任,担任松江军区司令员兼哈尔滨卫戍司令员一职。彼时,东北局势错综复杂,国民党军队、土匪势力以及苏联红军并存,而八路军尚未大规模入驻,导致哈尔滨城内秩序混乱不堪。

12月13日,陈云及东北局其他领导从长春抵达哈尔滨。当晚,陈云在东大直街的一七八号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北满分局,并由他担任书记一职。会议持续至次日凌晨才宣告结束。陈云的行李放置于距离会场数百米的原中共滨江工委机关处。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虑,与会人员建议陈云不宜返回住处。哈尔滨卫戍司令员卢冬生主动请缨,承担起取行李的任务。他自信能流利使用俄语,以便在遇到任何突发状况时能够有效协调沟通。

“快跑!”警卫员迅速顺着斜坡滚落,幸运地逃脱了此劫。而卢冬生却就此长眠,年仅三十七岁。

“若他尚在人间,该有多好……”

卢冬生在十八岁那年,迎娶了湘潭一位姓徐的女子为妻。不幸的是,次年徐氏因病离世,自此他未曾再续家室。他的一生都在与反动的黑暗势力进行抗争,致力于改变劳苦大众的命运。在战争中,他英勇无畏,成为英雄的代名词,人们将永远铭记他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