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篮险胜晋级,86-73锁定潜在对手,全力冲击冠军!
当澳大利亚女篮狂抢19个前场板,韩国姑娘场边却只剩冷面包和橘子水
场地在体育馆B区有点闷热,观众刚开场还在碎碎念“谁家姑娘多高啊”,凯拉-乔治往场上一站,193公分、身板一晃,像是隔壁烧烤摊老板家的铁钳子,篮板球咣咣往手里砸。韩国队的朴志秀拼到满脸通红,第一节就让对手抢了快一轮的二次进攻机会。场边有个大胡子球迷捏着手机,和旁边小孩儿摆手:“你看,咱这板子抢不到就麻烦了。”这第一节22-13,比分没什么波澜,但气场先丢一大半。
第二节场下,韩国队替补席传来一声韩语脏话,裁判假装没听见。韩国姑娘们嗓子喊哑,倒了一盆冰水,湿毛巾贴着脖子,队医还递了两个小面包,橘子水稀里糊涂喝了一半。一波快攻反扑,朴慧珍在弧顶外线随手一投,这球带着一脚不稳的晃动,居然进了。25-20缩分,这会儿看台上韩国大妈用方言喊:“挂住啦别松!”附近个穿背心的澳洲粉丝乐了,说:“我们队不会慌,从来没见澳队慌!”
半场结束,记分牌42-38,澳大利亚还在赢,但总觉得韩国队要憋个大的。第三节跟换剧本似的,韩国队突然拉下脸皮,打算赌一把。可乔治压低重心,防守顶得生疼,篮板全被捡走。她35岁啦,每次板下来慢悠悠擦汗,小臂一滑砸下球,像有人在菜场捡白菜。22-16,澳大利亚重新掌控局面。三节打完,64-54,板凳席有小姑娘开始对着空水瓶吹气,不吭声了。
第四节,韩国队战术变成了胡乱加速。场边冲着摄像机挥手的老大爷说:“今年八成没戏了。”澳大利亚巩固优势,节奏拖着流水线一样慢。韩国队内线站着两个人转不开身,篮板数都快看不过来,42-23这一项像是童话故事。最终哨响,86-73,澳大利亚女篮像是提前下班去了超市,韩国姑娘有点懵,跑到通道那边抱头发呆。一旁有球迷咕哝:“人家板子比咱多一车,拿什么赢?”
赛后数据翻出来,凯拉·乔治得分20+13板,一排英文字幕飘过:“36岁,老娘还在。”有球探嘴里叼着圆珠笔说:“韩国这内线,谁来都顶不住澳大利亚。”社交网上几个迷妹贴出赛场背影:“别哭,下场起早打工也不是头回。”有个前韩国国家队助教发段语音,整段是“内线薄弱”几个音节翻来倒去。
转场回头一看,中国女篮那边练得正热。B区更衣室门口,新晋队医琢磨着防护带给不够,要不临时借点?中国女篮提前一天抵达,这回食堂里牛肉面多了一小袋榨菜。前一天,教练组还研究着日本队录像,水瓶头塞着吸管,有人拿彩色记号笔在战术板上比划“双塔”打法。另有球迷在楼道里抓着纸板写着:“这次必须三零日本!”有日本队观察员打扮得很低调,夹着本小本子,偷偷瞄了两眼李月汝的三步上篮,低头记了个数。
中国女篮过去一年,有过两次正面“扳手腕”:2023女篮亚洲杯、杭州亚运会决赛,打的全是日本女篮。一次进攻端咬牙攻篮下,一次靠防守企稳收尾。都赢,但每回现场日本小个队员在场边飙泪片子流得满地都是。有广东球迷说,这次咱得稳住,别再让人家三分线外乱扔砸中。
小组赛中国女篮三场全胜,撕开了韩国和新西兰的防线,场场内线占便宜。印尼姑娘打完鼓掌说:“这么多人,拦不住。”有老记者在看台上竖着手指数篮板数据,一边的观众大包小包拎着零食嚷:“你就说咱这内线谁能挤进去?”
日本女篮也不省事,小组赛唯一一负碰澳大利亚,输了以后全队围成一圈大喊“加油!”半决赛资格赛,77-62啃下新西兰,彼时教练发朋友圈照片:“这场赢得漂亮。”急坏了旁边东京来的摄影师,“主力全回来了,别轻敌。”
说个场外八卦,有女裁判宿舍健身,晚上压腿还放着《灌篮高手》原声带;B区洗手间贴着“禁用中文”小条,球迷起哄说管不了。日本队住房楼下常年驻扎几个老队迷,送了宝可梦公仔给主力后卫,保佑运气足。
两场热身赛,中国女篮全赢了日本队。有球迷打趣:“热身都赢,正式容易翻船。”老队医说,这年头,先别把话说死。
中国女篮有优势是真,但三分球成了谜,有时候全队好像一起换了新球鞋,踩着不贴地。小组赛犯规也多,休息区有姑娘边吃水果边叹气:“哎呀又冒进了,快点沉住气吧。”助理教练卷起袖子指挥到嗓子哑,技术台小哥一边抠着录音笔说:“失误可别再多了。”
下场半决赛,几个年轻队员围成圈,私下琢磨着怎么防日本的快传和外线。“别丢人就行。”一口东北味儿圆滑出场。后台广播噶一声变调,门口保安冲进来喊“火警测试——”看台上一溜人头,一瞬扎进小卖部买饮料的比看比赛的都多。
比赛时间表贴在更衣室门上,有姑娘抿着嘴画了朵小花。最后谁能进决赛?没人有准信,反正B区传来笑声一串,小卖部门口斜靠着睡着的老头被惊醒,抬头就喊:“姑娘们,加油哇,争口气!”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参考。